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
交通工具設計研究方向研究生畢業(yè)作品展
01
百鬼夜行
耿寅華
中央美術學院
設計學院交通工具設計研究
導師信息
強勇教授、宋協(xié)偉教授、費俊、
法蘭克·格奧爾格·澤普內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國)、
塞巴斯蒂安·奧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國)
自汽車1885年誕生以來,在歷經一個多世紀設計上的推衍后,各廠商逐漸形成了自身內部統(tǒng)一的設計DNA,這種虛幻化的設計DNA逐漸成為組成品牌價值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如何通過載體傳播的形式將其設計DNA向大眾展現(xiàn),即“非可視化的可視性”,是品牌與大眾之間的雙向需求。本作品通過數(shù)字化手段,制作兩部視頻,第一部選取蘭博基尼品牌全部產品,將每一任產品的設計DNA通過線條三維展現(xiàn),以“流動的DNA”方式映射品牌設計DNA的歷史推衍。第二部分視頻中,展示蘭博基尼品牌另一重要文化構成——速度文化,該文化同樣促使其成為世界頂尖超級汽車生產制造商,本視頻同采用純三維表現(xiàn)方式,通過鏡頭語言與車輛交替追逐畫面,表現(xiàn)其經久不衰的速度文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百鬼夜行”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含義,也跟日本的鬼文化完全沒有關系,更多的是想營造一種讀者觀看作品時的氛圍,致使每個讀者觀賞作品后都會對標題及內容本身有一個不同的見解。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在整個的研究過程中,首先確立出汽車設計DNA的位置關系:汽車文化包含設計文化包含DNA文化,而DNA文化恰恰也是汽車文化中最核心的因素,往往也決定了企業(yè)市場的命脈。之后,通過調研推導出DNA文化歷史發(fā)展推衍的四個過程,即四個象限——萌象、設象、弊象、變象,這四個設計DNA發(fā)展的步驟推動其自身的不斷衍變,締造出新的設計形式。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通過研究整理出設計DNA價值研究工具,將設計DNA展開推導其價值構成的幾個重要元素,如:品牌創(chuàng)始時間、品牌更迭狀況、發(fā)源地、制造差別、產銷方式等。每一個內在的要素組合構成了衡量其設計DNA的價值推導模型。每個元素之間互為紐帶,相互結連。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在研究設計DNA及其價值構成后,開始梳理設計DNA傳播載體的關系與特性,在時間(歷史與未來)與空間(對內與對外)維度中,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設計DNA的載體所傳播的含義大體不變(引導創(chuàng)意、效仿標新、彌合重塑、清晰一脈),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來看,設計DNA具備的兩種屬性(彌合性、重構性)導致其傳播載體同樣需要具備邏輯性、易讀取性、導向性、重塑性。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在上述研究后,選取蘭博基尼品牌做進一步深入,首先整理出其品牌歷史至今的全部車輛,用可視化線條的方式將非可視化的設計DNA提取出,在三維空間中將其實體化,按照歷史順序做每產品間線條的衍變,即DNA的衍變。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淡化汽車產品形面來強化線條的空間感進而強調DNA的歷史脈絡。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蘭博基尼歷史至今除兩輛SUV與概念車外,共計18輛車型,將他們的模型通過CG技術的介入提取出每一輛車最核心的設計DNA,用明亮的線條勾勒,提取每一輛車細節(jié)特征設計語言,用細小線條勾勒。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0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out MARS
梅鐘月
中央美術學院
設計學院交通工具設計研究
導師信息
宋協(xié)偉教授、費俊教授、強勇教授、
法蘭克·格奧爾格·澤普內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國)、
塞巴斯蒂安·奧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國)
作品介紹:
人類的登陸活對于新的行星生態(tài)的資源,環(huán)境甚至文明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為人類長期在新領域生存活動的可持續(xù)性做好基礎工作,因此,預設這個星球的低影響和可持續(xù)的設計和戰(zhàn)略非常重要。長時間線的世界觀是未來人們需要具備的可持續(xù)性意識。
未來在太空中的人類活動和探索是逐步增多的,但是我們不可能帶所有的必需品一起進入太空移動方式中,我們必須擺脫對地球的依賴,完成從太空旅行到地外生存的意義轉變,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利用所登陸的行星的自然環(huán)境就地取材來生存,材料技術和設計研究將會成為人類的重要課題。作品進一步以火星為模擬研究對象,ISRU原位資源利用為基礎理論進行了新型移動材料的探討與研究。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03
INCARNATION
趙梓涵
中央美術學院
設計學院交通工具設計研究
導師信息
強勇教授、宋協(xié)偉教授、費俊、
法蘭克·格奧爾格·澤普內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國)、
塞巴斯蒂安·奧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國)
作品介紹:
作品概念釋義:Incarnation意為“化身”,它的核心概念是指的人們對于虛擬世界更強大的力量精神寄托轉化為現(xiàn)實存在。在宗教神話世界中,虛幻的神創(chuàng)造了人與動物,神以人或動物的形態(tài)實體化出現(xiàn)便是一種“化身”。那么人類同樣通過無形的大腦思維活動創(chuàng)造了為人類所用的工具,工具也就成為了人的虛幻意念的有形載體,此時這些工具便也可稱之為人的意念的化身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對于幻肢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對自身邊界的認知是具有可塑性的,腦機接口技術作為重構身體地圖的重要工具,讓人造工具成為人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了可能,從而打破人對自身固有身體邊界的認知,交通工具作為賦予人出行能力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腦機接口技術的融入將交通工具與駕駛者之間的邊界打破,從而使交通工具成為駕駛者身體的一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賦予了交通工具“人性”。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目前腦機接口技術的設備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侵入式與非侵入式。
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指的是需要在大腦皮層植入信號采集設備,因此其受外部干擾信息的影響較小,它的優(yōu)點是采集的神經信號的精度更高,能夠較為準確地轉譯神經信號。但它的缺點是由于需要植入頭顱內部,很容易引發(fā)身體的排異反應,而且手術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指的是在人體之外佩戴采集腦電信號的設備,通常是類似于布滿信號感應點的頭罩或者頭箍形式的設備,它的優(yōu)點是不需要植入頭顱內部,不會引起任何的排異反應,比較安全,但是它的缺點是采集的信號精度較低,很難完成高精度的工作。
隨著人們對于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迭代改良,在未來腦機接口的發(fā)展方向將會是同時具備目前這兩種形式的腦機接口優(yōu)勢的新型“超級腦機接口”設備。它將具有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特點,同時兼?zhèn)淝秩胧侥X機接口的性能。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將載具的定義重構為“可移動智能載客機器人”,腦機接口技術融入到汽車中后,汽車將成為人有機軀體的無機延展,其屬性將變?yōu)椤翱梢苿虞d客智能義肢”。
腦機接口技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后的融入勢必會讓汽車的駕駛模式發(fā)生改變,傳統(tǒng)的駕駛模式是駕駛者的大腦控制軀體,再由軀體操控汽車。而新型的腦控駕駛模式則可以使駕駛者直接用腦來操控汽車。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新型的腦控駕駛模式跳過了身體的環(huán)節(jié),那么在這種模式下相對來說獲益最大的群體將是身體有缺陷的,無法在傳統(tǒng)駕駛模式中操控汽車的特殊族群,尤其是下肢移動性受損的殘疾人族群。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在草圖階段根據總結歸納出的七個關鍵詞(友好的,多功能的,多場景的,模塊化的,可穿戴的,新材料的,共享模式的)進行了初步的形態(tài)探索,并最終選取圖中右下角的草圖方案進一步推進設計。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故事板描繪了未來用戶從日常起居到遠途出行的新型移動方式,意在為用戶提供健全人群才可以實現(xiàn)的的獨立站姿行動能力與獨立遠途出行能力,新型移動工具采用模塊化的腦機接口功能組設計,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同時融入了共享遠途移動模塊,用戶可根據不同的出行需求進行模塊化智能義肢的組合。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通過參數(shù)化軟件形成的形似大腦神經纖維的有機形態(tài)線條,概念設定上這款交通工具的內部傳導材料是采用人造神經纖維,通過各個接口的對接實現(xiàn)感官的延伸,參數(shù)化的有機形態(tài)線條可以在視覺上體現(xiàn)人造神經纖維密布的效果,同時這種參數(shù)化繪畫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隨機性與不可控性,從而生成一種視覺上有機的,自由延展的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進行形態(tài)提取,以確定外觀設計的大致形態(tài)。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整個設計分為四個功能模塊,這四個功能模塊可以組合為兩個功能組:提供短途出行能力與站姿移動能力的可穿戴移動功能組和可以提供遠途出行能力的可移動座椅功能組。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提供遠途出行能力的可移動座椅(Group1)功能組由兩個功能模塊組成:座椅模塊與動力系統(tǒng)模塊。座椅模塊的頭枕部分兩側配有無線腦機接口裝置,用戶可通過意念將坐墊與靠背調整至最舒適的坐姿狀態(tài),座椅尾部是為整個交通工具提供支撐的輔助輪,可以保證行駛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動力系統(tǒng)模塊通過軸形連接器與座椅模塊的底部軸形連接器相連,可以為交通工具提供轉向能力,同時內部配備主要的動力系統(tǒng),能夠提供強大的續(xù)航能力與動力,可穿戴移動功能組可以通過輪外部的接口與動力系統(tǒng)模塊輪內部的接口裝置相連接,實現(xiàn)腦控整個交通工具達到軀體邊界逐漸延展的效果。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提供短途出行能力與站姿移動能力的可穿戴移動功能組(Group2)由兩個功能模塊組成:可穿戴模塊與平衡移動模塊。可穿戴模塊上配有最主要的接口裝置,負責對神經信號接收轉譯與反饋,在未來腦機接口技術可實現(xiàn)無線傳輸后,大腦發(fā)出的指令可以無線傳輸至可穿戴模塊并通過可穿戴模塊的接口連接與其對接的平衡移動模塊,能夠為用戶提供站姿移動的能力,能夠使用戶達到與健全人相同甚至超越常人的出行能力。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點擊進入看圖評論
愿在即將到來的“腦控時代”沒有行動上的“弱勢群體”,愿科技可以讓更多人站起來!
中央美院設計學院
出行創(chuàng)新(交通工具設計)方向
設計學院出行創(chuàng)新(交通工具設計)研究方向是基于新型能源、共享經濟、物聯(lián)網絡及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交織而成的新型技術社會背景,應對未來移動場景和正在發(fā)生的交通工具屬性變革而進行的教學研究實踐。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邏輯性分析研究能力、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敏銳的技術敏感度和關注社會的青年智識群體,通過可持續(xù)化的設計實踐成長為未來產業(yè)標準的制定者。出行創(chuàng)新(交通工具設計)專業(yè)前沿為成立于2006年汽車設計專業(yè),2008年更名為交通工具設計專業(yè),初創(chuàng)期聚焦于為對接汽車產業(yè)的產品趨勢、造型和前瞻產品系統(tǒng)設計研究,近年來則轉向關注以智能出行(smart mobility)為核心的、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為平臺的、待定義的“新物種”與“場景流”研究,因此在2018年正式更名為出行創(chuàng)新方向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design.cafa.edu.cn/detail.html?id=61665c32d2bb830010ac51da